
中新网天津12月8日电 (王君妍 孙玲玲 通讯员 闫瑾 韦慧)在《世界人权宣言》发布75周年之际,8日,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与张伯苓研究会联合主办、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和法学院共同协办的“张彭春人权思想研讨会暨《张彭春文集·人权卷》首发式”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举行。
12月8日,“张彭春人权思想研讨会暨《张彭春文集·人权卷》首发式”在南开大学举行。图为首发式。 宗琪琪 摄
据介绍,张彭春(1892年-1957年)是我国知名的教育家和外交家,1946年作为中国正式代表参加联合国大会第一届会议,被任命为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常任代表,提出了创立“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案。1947年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人权委员会副主席,随后担任《国际人权法案》起草委员会副主席,直接参与和领导《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工作,为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首发式上,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常健介绍了《张彭春文集·人权卷》的内容和出版情况。该文集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张彭春文集》中的重要一卷。它根据联合国会议记录,系统搜集整理了张彭春1946-1950年期间在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人权委员会、人权宣言起草委员会会议上就《世界人权宣言》和国际人权公约起草工作所作的一系列发言史料,经过认真校译编纂成册,为了解和研究张彭春人权思想提供了完整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南开大学原党委书记、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原主任薛进文说,文集汇集了张彭春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中提出的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和主张,这些理念与当今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谋而合,对全球人权治理变革仍具有重要启发和参考意义。
张伯苓研究会顾问、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元龙表示,《世界人权宣言》是全人类对人的权利的基本共识,张彭春先生为宣言注入了极有价值的中国智慧。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琪介绍,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秉承张彭春先生的精神,在人权研究、教育、培训、咨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为教育部和中宣部首批建立的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完)
中新网北京12月8日电(记者 高凯)作家钟求是中短篇小说集《地上的天空》新书发布会于日前举行。
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江南》杂志副主编、浙江省作协副主席哲贵,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陈力君,以及钟求是在发布会上从《地上的天空》出发,深入探讨了日常生活、人性与人生,以及理想信念等话题。
《地上的天空》。出版方供图
钟求是,《江南》杂志主编,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当代》等刊物发表小说多篇,作品获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十月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等。
《地上的天空》是钟求是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地上的天空》《高士图》《父亲的长河》《除了远方》《比时间更久》《瓦西里》六篇短篇小说和《远离天堂的日子》《他人的房间》《宇宙里的昆城》三篇中篇小说。钟求是以简洁、轻灵又蕴含诗性的文字,虚构了一个名叫“昆城”的小镇,并由此建造起开放而独特的文学天地。
王旭烽注意到钟求是的这一批小说多用第一人称叙事法,认为其笔下的平凡人好像都带着一些传奇色彩,在人海中明明灭灭,继承了中国白话文的优势,对此,钟求是回应道,“第一人称能使作品更直接地深入人物内心,使作家的文字更有力量和层次。”
陈力君认为,钟求是的小说既有对生活内部隐秘的探究,又“不放弃后面那个广阔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是同时具备生活质感与传奇色彩的作品。“如何将外来理论、传统的阅读期待与当下经验结合在一起?钟求是选择了用基层经验与具体方法来‘破局’,他将观念转化成故事的方法、对先锋小说叙述技巧的慎用与简化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钟求是当日回忆起自己大学毕业后从事对外联络工作的经历,他认为是那段经历赋予了自己世界性的眼光与思维方式。《地上的天空》所收录的九篇小说,在时间维度上从上个世纪70年代抵达当下,在空间维度上则从小镇延展至杭州、美国加州、俄罗斯圣彼得堡等,而在时空二维之间,还存在着更重要的第三维度——人的内心。三维构成一个小天地,是属于钟求是的文学天地。在这样的文学天地里,钟求是追求对写作形式的探索与对人物内心力量的发掘,而这一切都基于他作为创作者所具备的饱满的精神力量,“尽管到了这个年龄,内心还有积极的气息、欲望,往前走,希望自己往上生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