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福建宁德12月8日电 (记者 吕巧琴 叶茂)新时代,如何保护与传承好畲族文化?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院长张先清8日在福建省宁德市表示,要将畲族文化传承工作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提取畲族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赋予时代性的新意义。
当天,“闽东之光 金凤朝阳”宁德市畲族歌舞团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宁德市举行,“如何保护与传承好畲族文化”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的聚焦点。

张先清认为,创新性转化是重点。他说,可以聚焦畲族优秀文化元素与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加以活化推广;深入研究畲族文化与闽台一体的关系,提炼两岸共享的文化符号,将其转化成为促进两岸各民族团结共好的文化力量;深入挖掘畲族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现实联系,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宁德市有畲族20.52万人,约占福建省的二分之一、中国的四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图为12月7日晚拍摄的畲族舞蹈《花朝节》。中新网记者 叶茂 摄
艺术创作和创新,也成为多位专家的“答案”。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章绍同建议,建立畲族民歌的资料库、畲族民歌口传的传习所,并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和推动畲族音乐的当代创作,突出畲族音乐的特色,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努力创作出能在全国广为流传的畲族音乐作品。
“用当代题材舞台精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陈蔚表示,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好作品,舞台工作者要从生活中来,以当代审美去打造,舞台呈现要符合当代审美以及当代观众对审美的需求。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赵铁春说,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创作不能脱离风格性、作品性以及风格性和作品性的关系,借用式、结构式创作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创新的突破口。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畲族艺术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煤矿文工团副团长何利山认为,要通过创新和创造,将传统的艺术元素与现代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让这些作品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畲族文化。(完)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电 (记者 李纯)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何炤华8日在北京指出,中国的援外医疗已经从“输血式”援助转向可持续的“造血式”合作,帮助受援国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src="//image1.chinanews.com.cn/cnsupload/big/2023/12-08/4-561/fea4939be6b940cc81d0dac61e05a102.jpg" alt="12月8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有关情况。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
12月8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有关情况。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当天,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有关情况。何炤华介绍说,中国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援外医疗队工作格局。
何炤华表示,中国提供医疗服务的国家增多。十年间,根据有关受援国的请求,中国向南太岛国、加勒比海地区等7个国家新增派了医疗队,年均服务受援国患者已经达到数百万人次,且在逐年增加。
另外,中国援外医疗工作也推动与当地医院建立对口合作。目前中国各地的医院和全世界43个国家48家医院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对口合作关系。中国与有关国家合作建立了25个临床重点专科中心,引入数百项新技术。中国的援外医疗已经从“输血式”援助转向可持续的“造血式”合作,帮助受援国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何炤华举例说,在几内亚的中几友好医院现在已经初步实现大病不出国的目标。中国在坦桑尼亚建立了心脏病诊疗培训中心,大大减少了该国患者赴海外就医的需求,还吸引了周边国家患者前去就医。

同时,中国创新援外医疗模式,开展短期义诊。在30多个国家开展了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的“光明行”,实施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爱心行”,帮助全世界万余名患者解除病痛。

何炤华表示,另一方面,中国不断拓展与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合作。从2014年开始,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协助多国防控黄热病、鼠疫、寨卡等疫情,积极支持非洲疾控中心建设,与坦桑尼亚、科摩多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实施疟疾、血吸虫病等公共卫生合作项目,开展抗疫国际合作,为维护全球卫生安全作出了贡献。
据发布会介绍,60年间,中国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援外医疗队员3万人次,援建医疗卫生设施130余所,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为许多国家培养了医疗人员10万余人,填补了数千项技术空白。超过2000人次的中国医生获得了受援国颁发的国家级荣誉。
何炤华也强调,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发展合作是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开展,卫生合作也不例外。对外卫生发展合作不是哪一方居高临下地搞施舍、搞慈善,而是一种平等互利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体现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精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