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电 (记者 应妮)长城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中国国家文物局8日就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发出通知,要求对历史上地面部分已坍塌或消失的长城遗址,应当以遗址原状保护为主,做好标识说明,不得在原址重建或进行大规模修复。
通知明确,有条件的地区应当逐步完善长城电子档案,建立和推广长城本体与环境监测体系和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各地要系统梳理本地区长城保存现状,对地面仍存有建筑的长城段落,应当以维护结构安全、保存历史信息和保护历史环境风貌为主;对历史上地面部分已坍塌或消失的长城遗址,应当以遗址原状保护为主,做好标识说明,不得在原址重建或进行大规模修复;对具有展示潜力的长城点段,可以结合展示服务需求适度进行局部修复展示。
同时,要科学布设长城保护利用设施,不得对长城及其周边环境所共同构成的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化景观产生不良影响;合理研判长城保护利用设施的功能定位,以满足基本功能为限,严格控制新建大规模游步道,重复建设停车场、游客中心,盲目建设博物馆、陈列馆等缺乏科学论证的建设行为。
通知特别指出,要重点纠正将长城点段文物本体作为或者变相作为企业资产经营,将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长城点段专门管理机构作为企业的下属机构或交由企业管理,长城景区门票收入等文物事业收入未全额上缴财政、未能专门用于文物保护,长城景区经营性收入未能优先用于文物保护,将长城辟为参观游览区未及时备案、未确定并公告游客承载标准,在长城保护范围或建设控制地带内开展建设未依法履行审批手续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人为破坏长城等违法犯罪行为。
通知还提到,积极整合长城与周边文物、文化、自然资源,抓好关堡及沿线古村落、古建筑活化利用,建设一批长城主题游径,推动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所在市县开展跨地区交流学习,联合建设跨市县、跨省域的长城主题游径。(完) 【编辑:刘阳禾】

中新网福建宁德12月8日电 (记者 吕巧琴 叶茂)新时代,如何保护与传承好畲族文化?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院长张先清8日在福建省宁德市表示,要将畲族文化传承工作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提取畲族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赋予时代性的新意义。
当天,“闽东之光 金凤朝阳”宁德市畲族歌舞团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宁德市举行,“如何保护与传承好畲族文化”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的聚焦点。
张先清认为,创新性转化是重点。他说,可以聚焦畲族优秀文化元素与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加以活化推广;深入研究畲族文化与闽台一体的关系,提炼两岸共享的文化符号,将其转化成为促进两岸各民族团结共好的文化力量;深入挖掘畲族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现实联系,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宁德市有畲族20.52万人,约占福建省的二分之一、中国的四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图为12月7日晚拍摄的畲族舞蹈《花朝节》。中新网记者 叶茂 摄

艺术创作和创新,也成为多位专家的“答案”。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章绍同建议,建立畲族民歌的资料库、畲族民歌口传的传习所,并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和推动畲族音乐的当代创作,突出畲族音乐的特色,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努力创作出能在全国广为流传的畲族音乐作品。

“用当代题材舞台精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陈蔚表示,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好作品,舞台工作者要从生活中来,以当代审美去打造,舞台呈现要符合当代审美以及当代观众对审美的需求。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赵铁春说,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创作不能脱离风格性、作品性以及风格性和作品性的关系,借用式、结构式创作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创新的突破口。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畲族艺术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煤矿文工团副团长何利山认为,要通过创新和创造,将传统的艺术元素与现代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让这些作品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畲族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