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8日电(高楚颐)12月8日,“语言教育与文明互鉴”平行论坛在2023世界中文大会举办期间举行。海内外高校学者、语言机构专家及教育工作者等共聚一堂,畅谈“语言教育如何促进文明多样性”等议题。
“说起来我和中国的缘分相当长久,不论是我的职业生涯还是个人生活,都留有许多中国回忆。”北京塞万提斯学院院长伊莎贝尔·塞韦拉(Isabel Cervera)介绍自己和中国有着不解之缘。1984年,伊莎贝尔·塞韦拉第一次到中国旅行。1988年到1990年间,她再次前往中国,在北京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求学。如今,伊莎贝尔·塞韦拉在中国推广西班牙语和文化教育。
她回忆,大约25年前,中国少有大学开设西班牙语课程。如今,学生可以在中国100多所大学里学习西班牙语并拿到学位。

伊莎贝尔·塞韦拉指出,西班牙语是南美洲许多国家的通用语言。中国与南美洲多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紧密关系也促使西班牙语在中国更加流行。如今,喜爱西班牙语歌剧、展览及各类文化艺术的中国人日益增多。

12月8日,北京塞万提斯学院院长伊莎贝尔·塞韦拉(Isabel Cervera)在论坛上发言。卞正锋 摄

她认为,学习和教授不同语言在促进文明多样性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不同文化打开了大门,促进不同社区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此外,掌握多种语言更易促进积极的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开辟商机并促进全球理解。“在日益互联的世界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效沟通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伊莎贝尔·塞韦拉表示,塞万提斯学院提供相关项目为在西班牙语世界教授汉语的学者及教师提供培训,帮助他们在南美洲或西班牙等地学习西班牙语。与此同时,伊莎贝尔·塞韦拉也感到,此次世界中文大会创造了一个好机会,让人们了解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及语言教育共同的发展空间。
同样作为教育专家,阿根廷国会大学副校长凯伦·诺维尔(Karen Noval)在会上分享了高校语言教育的实践。从开设包括中文在内的更多外语学位课程到发展更多国际合作项目,各类教育活动将有助于更好地实践语言教育多样性。
12月8日,阿根廷国会大学副校长凯伦·诺维尔(Karen Noval)在论坛上分享高校语言教育的实践。卞正锋 摄
在她看来,语言是一种强大的工具,为每个人提供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机遇。“在阿根廷,学生们喜欢学习中文往往是出于兴趣。汉语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在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中,每多学一点,就会感到越来越有趣,想知道的也就越来越多。”
凯伦·诺维尔还发现,不仅是大学生,孩子们也有学习中文的需求,适合儿童学习的中文课程也应被考虑。
“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多学一门语言是一项最为基本的能力。任何人想要对世界有更深入的观察、增加创造力和知识都需要学习另一种语言,了解并尊重自身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
凯伦·诺维尔认为,信息时代,万事万物变得彼此关联,数字化让人与人之间跨越距离,交流紧密。出国旅游或商务交流也已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只要沟通越来越多,一切都会变得容易,一起工作让我们找到彼此的相同之处。”凯伦·诺维尔说。(完)
中新网天津12月8日电 (孙玲玲)记者从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获悉,12月8日,由中铁四局承建的京滨城际二期工程首台盾构机开始掘进。随着盾构机刀盘缓缓转动,京滨城际首台超大直径盾构机“京滨同心号”顺利始发,向着天津滨海机场方向开始掘进。

据了解,“京滨同心号”是京滨城际全线首台始发的盾构机,也是京津冀区域最大直径铁路盾构机。该盾构机总长135米,总重约2800吨,开挖直径13.8米,用于京滨城际下穿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区域的1号隧道施工。盾构机始发后将依次下穿京津塘高速、津汉公路、北塘排污河、地铁2号线李明庄车辆段等关键点位,进入京滨城际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站,该区间盾构隧道长2923米,最大埋深29.82米,具有“直径大、土质粘、风险高”等特点。
12月8日,由中铁四局承建的京滨城际二期工程首台盾构机开始掘进。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供图
京滨城际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的标志性工程,一期工程2022年建成通车,二期工程2022年11月开工建设,起自北辰站,经东丽、滨海新区,接入津秦高铁滨海西站和津潍高铁滨海站。
“京滨城际既承担京津冀沿线客流,形成京津间第三条城际通道,又是京沪高铁辅助通道的组成部分。”据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铁路建设处处长尹相君介绍,京滨城际全线贯通后,在天津滨海机场形成集铁路、民航、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将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区域路网结构,为三地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出行服务,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