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023年汛期,华北、东北等地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应急管理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筹考虑2023年各地受灾情况、未来天气变化趋势以及灾区实际需求,近日向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15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紧急调拨37万件棉大衣、棉被等中央救灾物资,全力支持地方做好冬春救助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发布寒潮预警 多部门积极应对
受新一轮冷空气影响,新疆阿勒泰地区大部降温幅度超过10℃,山区最低温度降至零下30℃。当地气象部门12月6日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阿勒泰地区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寒潮天气。
为应对寒潮天气,阿勒泰市各供热企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全力保障城区供热。
为保障寒潮天气牲畜安全越冬,阿勒泰地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畜牧业合作社和养殖户加强生产管理,做好牲畜饲草料搭配、动物疫病防治、棚圈防寒保暖等工作。目前,阿勒泰地区相关部门正深入各地指导防寒潮准备工作,保障农牧业安全生产。

冷空气来袭 多措并举积极应对
据山东气象部门预计,在未来3—6天,山东多地将出现降温。当地提前响应,供暖、农业等领域多措并举,应对这次天气过程。

在济南,当地农业部门成立4个技术指导组分赴各区县开展寒潮天气防范和应对技术指导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稳定供应。
在东营市,东营区划分了供暖服务“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管家和2—3名助理管家。居民可以“点对点”直接联系到自己片区的供暖管家,解决暖气不热、漏水、阀门维检修等各类问题。 【编辑:梁异】
中新网北京12月8日电(记者 高凯)作家钟求是中短篇小说集《地上的天空》新书发布会于日前举行。
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江南》杂志副主编、浙江省作协副主席哲贵,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陈力君,以及钟求是在发布会上从《地上的天空》出发,深入探讨了日常生活、人性与人生,以及理想信念等话题。
《地上的天空》。出版方供图

钟求是,《江南》杂志主编,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当代》等刊物发表小说多篇,作品获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十月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等。
《地上的天空》是钟求是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地上的天空》《高士图》《父亲的长河》《除了远方》《比时间更久》《瓦西里》六篇短篇小说和《远离天堂的日子》《他人的房间》《宇宙里的昆城》三篇中篇小说。钟求是以简洁、轻灵又蕴含诗性的文字,虚构了一个名叫“昆城”的小镇,并由此建造起开放而独特的文学天地。
王旭烽注意到钟求是的这一批小说多用第一人称叙事法,认为其笔下的平凡人好像都带着一些传奇色彩,在人海中明明灭灭,继承了中国白话文的优势,对此,钟求是回应道,“第一人称能使作品更直接地深入人物内心,使作家的文字更有力量和层次。”
陈力君认为,钟求是的小说既有对生活内部隐秘的探究,又“不放弃后面那个广阔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是同时具备生活质感与传奇色彩的作品。“如何将外来理论、传统的阅读期待与当下经验结合在一起?钟求是选择了用基层经验与具体方法来‘破局’,他将观念转化成故事的方法、对先锋小说叙述技巧的慎用与简化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钟求是当日回忆起自己大学毕业后从事对外联络工作的经历,他认为是那段经历赋予了自己世界性的眼光与思维方式。《地上的天空》所收录的九篇小说,在时间维度上从上个世纪70年代抵达当下,在空间维度上则从小镇延展至杭州、美国加州、俄罗斯圣彼得堡等,而在时空二维之间,还存在着更重要的第三维度——人的内心。三维构成一个小天地,是属于钟求是的文学天地。在这样的文学天地里,钟求是追求对写作形式的探索与对人物内心力量的发掘,而这一切都基于他作为创作者所具备的饱满的精神力量,“尽管到了这个年龄,内心还有积极的气息、欲望,往前走,希望自己往上生长。”(完)